•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院史沿革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84年恢复建立的化学工程系,当时设有化工教研室、化机教研室、高分子教研室和基础化学教研室等。1995年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而成立化学工程学院。1999年学院新组建环境工程系并更名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04年学院主体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合并。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成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简称化工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截至目前,教职工共157人,专任教师121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领军学者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40人、校青年拔尖人才37人。2019年获批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自2012年以来,学院已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专家等担任我院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课程,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支撑。

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逐年上升,由2018年第40位上升至2024年第11位;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十强;2025年度泰晤士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位列中国第九;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居中国大陆第八。

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院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2024年新增智能化工专业方向,开设“智能过程与装备优本班”,实现拔尖人才的本研贯通、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在校本科生480名。学院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73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35人(含留学生15人),博士研究生302人(含留学生17人)。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计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类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180余项。累计获省优博4篇,校优博14篇,学术之星11人,标兵13人。毕业生需求旺盛,主要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能源、环保、医药、电子及金融等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及运行维护、工程监理、高级行政管理及工作。本硕博就业率均在99%以上,50%以上服务国家西部建设。毕业生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9人,担任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总工3人,中层领导60余人。

近年来,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和化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逐渐形成5个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1)高分子化工新材料;(2)变革性催化反应技术;(3)新能源化工过程强化;(4)智能高端化工装备;(5)智能化工系统集成与优化。2012年以来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千万级集成项目1项。近5年来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有组织科研,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负责课题12项;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深化产教融合,签约千万级重大企业项目24项。发表SCI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系列期刊、JACS、Angew、AIChE J、AM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ESI论文45篇。出版专著13部,申请专利350余件,其中授权200余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13项,国际奖项2项,在先进弹性体与特种高分子、变革性催化反应技术、智能化工系统集成与优化、有机液态储氢、天然气压缩机、太阳能利用等多方面实现成果转化。学院获批氟氮化工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化工资源低碳转化与高效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并建设多个校企合作科研基地。此外学院累计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16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为落实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展规划,学院积极推动国际交流,搭建国际联合研究平台:先后合作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牛津大学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化学化工国际联合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昆士兰大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于2018年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化工子联盟”,已成功召开三届理事会并举办五届国际能源化工论坛,与10余个国家地区43个院系签订国际合作协议。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能源化工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近三年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38人,学生出国交流访问90余人次。累计主办/承办国际会议20余次,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任国际期刊编委百余人次。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化工学科前沿,与能源、材料、生命、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开发变革性化工新技术,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化工学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强化,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过不懈的努力,力争使学院成为化工领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层出,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的高水平平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更新日期:2025年4月30日



地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9号楼  邮编:710049
电话:(029)88965843
Email:scet@xjtu.edu.cn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