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化工学院青年科技攻关团队获评校“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这是对化工学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巨大肯定和鼓励。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青年科技攻关团队是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团体,团队平均年龄34.5岁,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数4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8人。团队2024年人均科研经费130万元。近五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含1项千万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主持重点项目16项、签约千万级企业横向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343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领域顶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5篇,ESI高被引论文50篇;出版专著1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7件。
化工学院青年科技攻关团队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高能耗、高排放的难题,团队创新开发出"氮气-水光电催化合成氨"新技术,并在陕西榆林建成全球首套百吨级示范装置,实现了绿色合成氨技术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在氢能领域,团队研发的氮杂环有机氢载体成功解决了储氢领域的安全与能耗问题,孵化的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与国家电投等企业合作推进"西氢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在关键材料方面,团队经过多年攻关,突破了特种聚酯PEN及其单体的合成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战略性产业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此外,针对碳减排需求,团队开发的"热电共驱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成套技术"将能耗降低40%以上,不仅在中海油、恩菲集团等企业成功应用,更实现了成套技术出口马来西亚,为全球碳减排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团队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科技担当和创新实力。这些突破性成果彰显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的使命担当和自主创新能力。
团队团结一心、奋进不止,助力化工学科快速发展,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世界第十一位,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十强,2025泰晤士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位列中国第九,2025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居中国大陆第八。近五年,团队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8项,国际奖项2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立项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教改项目1项。4名博士生成果支撑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中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7人,校研究生标兵9人,校“学术之星”7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14人。研究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总计84项,其中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

团队将以此次获评“青年文明号”为契机,继续以发展化工学科为首要目标,交大化工学科计划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化工学科A类,拟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基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举措,助力学科快速发展。
一、铸魂固本强根基,交叉融合育全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汇聚校内外要素资源和深化校际校企合作,搭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促进化工学科及其与能源、材料医学等学科交叉和融合,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化工、绿色化工等现代化工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多层次贯通、多目标导向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使命担当教育,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践行四为铸师魂,机制创新筑高地:实施针对教师的“四为”计划(先为人师,争为人才;主为学术,力为工程),明确化工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和引人方针,统筹利用学校政策,完善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方案,形成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和拔尖人才快速发展策略。利用创新港实验室空间、研究生指标等资源和团队绩效考核制度、岗位退出及再入机制,激发青年拔尖人才的活力,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科研差异化分类发展,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
三、锚定双碳攻壁垒,智造未来勇攀登:坚持“四个面向”,立足服务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谋划国家级学科创新平台,实施“科研双一流”战略计划,建世界一流平台、创世界一流成果。在能源化工关键材料与工艺、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和智能化工系统集成优化4个主要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促进产学研融合,产出一批企业急需的高精尖科研成果并落地转化,增强学院在化工行业的影响力,发挥化工学科对国家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服务3060国家双碳目标战略,实现化工学科科技创新腾飞。
四、转化成果惠民生,产教融合惠四方:结合学院多学科交叉特色,设立以化工学科为主导的工作坊,构建大学与社会新型关系。主动对接社会,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成为各级政府和各对口领域的咨询专家,优化和完善服务行业需求的流程,构建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实现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设立由政府、行业、学会代表和知名专家、杰出校友等构成的学科发展理事会,开门办学科,建立持续改进的学科机制,提升学科的影响力。依托高等学校低碳能源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化优势资源,完善国际化人才引进计划,构建国际化人才梯队,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科的影响力。